一個人的想法和價值觀,不是空穴來風,蒙氏就是將學校所修習的,生物學、醫學、哲學、心理學、衛生學、實驗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精神病理學等綜合一切, 而發展出整個的蒙特梭利教育理論及教學法。而她也是影響20世紀幼教思想最顯著的人,至今義大利錢幣有以蒙氏肖像為圖案。
而也由於我們知道,蒙特梭利是個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醫學家、教育學家、哲學家,而造成她的教育理論的除了如前述所說學校所修習的, 尚包括受到一些如伊塔、塞根、喀雷爾、法布理及德佛理等人的影響。而提出個人的教育哲學理論:
兒童的生命哲學:精神胚體、肉體化、潛在能力(賀爾美)、成長的內在動力(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
兒童成長的四階段: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
正常化兒童:透過專心工作,使幼兒的需求得到滿足,孩孩子因而達到心智上的平衡與和諧的新景況, 總而言之,蒙特梭利的教育基礎是建立在兒童權之上,主張尊重兒童自身的權利。
1. 自動或自由原則:其教學法,多以兒童自由活動和自由發展為主,除必要的指導外,教師對於兒童的生活,絕不加以干涉或幫助。
2. 義務或責任原則:蒙氏認為教師對兒童不宜發號命令,不必施以獎逞懲,而是 在自由的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責任心。
蒙特梭利女士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發展出一套有系統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蒙特梭利教學法,而最重要的就是教學三要素--1. 預備好的環境:所謂預備好的環境,是指符合幼兒需要的真實環境,是一個供給兒童身心發展所需之活動、練習的環境,如兒童之家就是一個如此的環境, 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兒童而準備的。
2. 精神預備好的教師:教師是一個觀察者、示範者、兒童的解釋者、環境的預備者、溝通者及個別課程的指導員。且老師要能放棄原有的專制,不斷的自我反省及改進。
3. 教具:即工作材料,蒙氏以為兒童的本質就是工作,兒童喜愛工作甚於玩具,所以在工作,中能達成教育的任務。
1. 將幼教理論帶入科學化中:她和盧梭一樣強調兒童的個性與自由﹐自主的權利,她不僅以生理、心理、生物學和醫學的根據,從觀察 中產生新的教育思想,稱為枓學教學法 。
2. 強調幼兒自動學習精神:因兒童的身心具有內在發展的潛能,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如何去去依據幼兒的興趣去開發其潛能,所以強調在以教具引起兒童自由活動及自動學習的精神。
3. 注重感官教育:促進幼兒智能發展。
4. 重視日常生活訓練:為了養成孩子的自由與獨立,特別訓練幼兒身體各部份的動作與協調,培養幼兒照顧自己,照顧環境,待人接物的能力。
5. 創製教具與蒙特梭利教學法:蒙氏的教學法刺激了教育家們對幼兒的個別需要和能力再予考慮,甚至影響到現今的發現教學法及開放教學法。 而其教具的製作也是現今較完整的一套教學工具。
摘自http://www.kidsart.idv.tw/monte00.html 蒙特梭利教育摘要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 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孩子透過這些感官開始接觸周遭環境,並適應環境, 因此蒙氏教育是依照孩子的心裡、生理發展,設計一系列的感官教具,而這些感官活動的學習就是幫助孩子進入真實世界之門。
在蒙氏的環境裡,孩子可以、透過很多方式來學習數、接觸數,我們更可依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來儲備孩子對數字的理解能力,在數學區活動中, 各種概念都以具體的量做為起點,其次是抽象的符號介紹,最後將量與符號結合,孩子透過活動與教具間的反覆練習,讓孩子在自己發現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滿足感, 並發展出對數字世界的喜愛。
二歲半至六歲為孩子學習語文的敏感期,所以在蒙氏教室裡,孩子可以透過許多語文圖卡及分類卡、故事童謠、三段卡、詩詞等…。 吸取許多詞彙及表達自我的能力,藉此孩子對文字的愛好及探索便會自然地產生,而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會隨著對文字的解析隨之發生。
蒙氏認為孩子在年幼時代,文化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透過感官的經驗在蒙氏教室內預備好的環境中,藉由許多活動的學習去瞭解及認識他所居住的地球,進而喜愛及關懷地球的萬物。